网站公告 证件查询

当代辞赋家俞强创作侧记

时间:2021-11-12 21:45责任编辑:仝宗莉阅读10000次

记者洪斌 通讯员陆燕青

日前,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当代辞赋家俞强的《溪兰赋》在由中华辞赋杂志社等单位举办“司马相如杯”中华辞赋大赛中获奖。早在四年前的2017年10月13日-10月15日,由永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永康市作家协会承办的“大美乡村,醉忆永康”——中国作家走读永康“美丽乡村”活动中,俞强与柯平、大卫、熊焱、俞强等17位国内著名作家、诗人前往金华永康市前仓镇大陈村、石柱镇塘里村、江南街道圆周村、方岩等地采风创作。这是俞强第二次踏上永康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因为那片土地镌刻着他创作的赋文。

在永康市江南街道,在有着“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最美乡村”美誉的圆周村村口,有着圆弧形的山体构成的一道巨大的园林景观。山体前面萦绕着一泓曲水,几条石墩,被睡莲花映衬得非常幽静与雅致。整个布局将历史与现代气息完美融合,充满浓浓的文化味。由俞强撰写,著名书法家、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一鹏小楷书写的《圆周赋》。这篇1700字的赋文,横跨长17米高3米的空间,镶嵌在岩骨已经磨平的山体上,与北宋鸿儒周敦颐的《爱莲说》并置在一起,显得非常醒目。据悉,这是俞强在2016年秋,受浙江省作家协会诗创委同仁、永康市人大副主任、诗人章锦水之托,为圆周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名单时所写的赋。为了写这篇赋,俞强专门在圆周村实地采风,在永康住了两个晚上。回来后的一星期初稿成文,后又研读了章锦水寄来的有关圆周村宗谱和地域文化资料后,深入加工,三易其稿,写成此赋。不久在中国作协主办的文学杂志《中华辞赋》2016年第12期上发表,并被求是网转载。目前《圆周赋》连同整个山体的雕刻,已成为正在创建4A风景区的圆周村的一大文化符号。

(图说:永康园周赋)

近年在写新诗的同时致力于诗词赋写作

俞强,作为一名诗人,从二十岁开始写诗,三十一年来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十月》《青年文学》《北京文学》《当代诗坛》《新大陆》等海内外文学报刊。获首届十月诗歌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诗作《大地之舷》入选上海辞书中心编纂出版的新诗百年经典之作《新诗鉴赏辞典》,已出版《大地之舷》《旧痕集》等十余部诗文集。主编《上林秘色:中国作家眼里的上林湖》(宁波出版社 2011年)、《天堑长虹:环杭州湾百年诗选》(文汇出版社 2016年)等作品集。他的《古镇鸣鹤》等散文也多次在《人民文学》等全国各级刊物上发表,其中散文《上林湖之绿》被选入全国多家中考试题而为人所知。新诗是俞强的强项,但近几年,他同时致力于诗词赋的写作。格律诗词,他是当日记来写的,具有即兴与即景的特点,他写起来,速度快,却尽量做到格律谨严,有时候一日可写数首。2014年年底以来,他写赋70篇,诗词400余首,有许多作品在《中华辞赋》、求是网、半月谈网、光明文化网、中国网等国家级刊物及全国主流媒体上发表或转载。2015年5月成为中华辞赋社会员。2016年《诗墨梵韵-五磊记痕集》收录了他创作的一篇赋和一百二十首格律诗,由书法家马华林书写,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赋和诗词写作受《中华辞赋》及许多名胜的青睐

《中华辞赋》杂志,始创于2008年元月,时为双月刊。2013年跻身于国家级文学期刊行列,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任主编,和《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一样同为“国刊”,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视。2014年1、2月合刊为新的创刊号。自从2014年下半年,俞强把业余创作时间集中到诗词赋的写作上来,他写的赋立即受到了这本重量级刊物的重视。写于2014年10月9日的《杭州湾赋》,写于11月22日的《观海卫赋》,写于11月3日的《伏龙赋》分别发表于《中华辞赋》2015年的第一期、第四期和第八期。2016年在《中华辞赋》上发得更多,体裁也更丰富,诗词赋连发四期。如发表在2016年第四期的《诗八首》,发表在第五期的《黄岩广化寺赋》,发在第八期上的诗词和发在第十二期上的《永康圆周村赋》,一年在同一种国家级刊物上发了四次,说明俞强的诗词赋写作,受到了文坛的肯定,特别是赋的写作,颇受褒扬。重要的作品发表时还配上照片并附上详细的介绍。今年4月6日写的《后司岙秘色瓷窑址赋》又发表在2017年第七期的《中华辞赋》上,以新闻的速度写出与迅速发表,对于一篇辞赋作品来说,这种情况极为不易。俞强写的《罗汉谷赋》《四明大俞山赋》分别镌刻在余姚四明山麓——宁波地域文化发源地四窗岩附近。《春晖赋》镌刻在弘一法师和朱自清曾经驻足之地上虞市著名的春晖中学大门口。

(图说:历年来在《中华辞赋》上发表作品)

(图说:春晖赋)

(图说:西门外村赋)

写赋的缘起与概况

俞强写赋要追溯到2004年4月。那时慈溪日报在原址上的新大楼建成后,市委宣传部欲向报社赠屏风木雕安放在大厅里以示祝贺,请三位作者合作创作一件作品,内容为慈溪的地域人文景观。著名画家叶文夫设计图的布局与内容,俞强根据图,写一篇小文,然后由书家马华林书写。俞强选择了“赋”这个文学体裁写成了该文,题名为《三北文化赋》。2007年5月,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引起了他的无限遐思,当年9月18日他写了《慈溪赋》,发表于《中华辞赋》2009年第12期。这是他写的第二篇赋。2011年10月,应慈溪市有关部门之邀,撰写《新慈湖碑记》。2013年,应浙东古刹五磊寺之约,他写下了《五磊赋》。此赋后被收入由宁波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监制,宁波市邮政局、宁波市佛教协会发行的《佛教圣地-宁波》邮票珍藏册,与介绍天童禅寺、阿育王寺、七塔禅寺、雪窦山资圣禅寺的行文一起亮相。至今为止,他已写成赋文共70余篇。有写慈溪人文景观的和地域文化的,有写景咏物的,有抒情励志的,有写域外名山名寺、茶楼或书斋的,涉及的内容甚广。2014年12月20日,中国百家姓氏赋集编辑工作在沈阳正式启动,由九州建设集团投资、中国诗赋学会发起承办,广泛邀约海内外各姓氏中的辞赋家参与创作,俞强应邀写了《中华俞姓赋》,得到了学术权威的肯定。他还应邀写成《新慈湖赋》,入选浙江省委宣传部与省作协联合主编的《中国梦乡-美丽浙江-百水赋》一书。2014年12月30至2015年1月10日,在杭州举办的“浙江书坛名家百家百卷展”中,俞强的《新慈湖赋》,由著名书法家周律之行书节录,展出。为慈溪境外写的赋有《金华山赋》《百丈山寺赋》《象山乱礁洋赋》《四明山赋》《下王渡遗址赋》《晦溪九曲赋》《余姚东明诗赋》等。最长一篇赋是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伟之邀撰写的紫林坊《五百罗汉赋》,2000字。其中2015年写得最多,一年共写了30余篇。

俞强说,在二十岁写新诗之前,在读初中的少年时期,他迷上了绘画与《唐诗三百首》,在临摹或刚完成一幅小品时,他会在画的空白处,学古人的做派,填上一首诗或所谓的一首词。虽然那时还未谙熟格律,但那是他最初写的古体诗词。相对以前他对外国现代派诗歌的研究,近年来他渐对传统文学经典又重温起来,对一些与自己口味相近的文学名篇作了研读,如屈原、宋玉、司马相如、鲍照、江淹、王勃、杜牧、范仲淹、欧阳修等的诗文都是他必读的。特别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是案头的必备,尤其对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颇为喜爱,反复吟赏不已。

为慈溪地域文化景观及“五水共治”讴歌

俞强的赋文,或想象瑰丽,辞藻华美,或横空出世,气势宏伟,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谋篇布局,手法多样,摇曳多姿,别开生面。为了能让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都能读懂,他吸取古汉语的通俗部分与现代汉语的古奥部分,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定位,以“雅俗共赏”的策略,把好度限,尽量争取有现代的意味,放入充实的内容而不是虚泛的典故堆砌和空洞的抒情。他的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内涵丰富。以“移民、围垦、青瓷、慈孝”为主要特征的慈溪地域文化成了他取之不尽汲之不绝的素材,以慈溪地域人文景观为内容的,几乎占了赋文的一半。如《上林秘色瓷赋》《大塘赋》《溪上慈孝赋》《古镇鸣鹤赋》《客星赋》《慈溪棉花赋》《慈溪杨梅赋》《庵东盐场赋》《慈溪风俗赋》《横河孙家境赋》《长溪岭赋》《慈溪乡贤赋》《慈溪特产赋》等,都能深入慈溪这片土地与地域文化历史记忆,将朴素的资源经过归纳与提炼,创造出文学的形象符号,融入赋中永恒的时空。

2015年前后,在“五水共治”的进程中,我市全力以赴打好治水攻坚战、巩固战、持久战。俞强受市水利局副局长陈伟挺之托,为慈溪的每一座水库和每一片湖泊作赋,写下了《凤湖赋》《杜白二湖赋》《梅湖赋》《新慈湖赋》《窖湖赋》《灵绪湖赋》《邵岙湖赋》《慈溪山丘湖泊海涂水库赋》《慈溪水利赋》《大塘赋》《快船江赋》《滨海赋》等,为慈溪境内的每一座水库、每一片湖泊以赋的形式“画像”,记录了山川河流的殊美、水利疏浚的历史以及“五水共治”的当代业绩。

(图说:浙江省委宣传部与浙江省作协联合主编的《百水赋》)

内容来源:媒大师

最新内容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为"财经新闻网"的作品,均为转载或摘编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管理团队| 删稿指南| 如何求助| 管理条例| 公益记者| 律师顾问

鄂ICP备2021021926号 鄂公网安备42010805432363号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ERVICE@RUANWENDASHI.COM